第六百三十四章 脫褲子放那啥?
回到明朝當暴君 by 天煌貴胄
2019-5-17 14:13
洪承疇在找了溫體仁和郭允厚等壹眾大佬們共同研究了壹番之後,得出來壹個結論——正在修鐵路的這些人不能參與捕奴。
不是洪承疇不想讓人抓更多的蠻子來,而是這些人都跑去抓蠻子,留下的修鐵路的人手還是存在不夠用的問題。
最坑人的就是崇禎皇帝,別管是為了什麽,反正他老人家壹句話,直接把徭役給廢除了。
徭役廢除之後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征召百姓幹活得給銀子,而且還不能往死裏用。
這些人要是再跑路去抓蠻子,先不說路上和抓蠻子的過程中再死上幾個的問題,光是留下的這壹堆活兒都夠讓人頭疼的。
然而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有想過洪承疇等人有多麽頭疼——自己還頭疼呢!
說是改變科舉制度什麽的,倒也是實施了下去,然而有多大的效果可就不好說了。
這種改變,最起碼還要很多年後才能看到效果,而自己最著急的就是時間問題。
穿越過來十四年的時間都沒把科舉給徹底改變,只是東壹榔頭西壹棒子的打開了幾個缺口,遠遠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沒說的,還是得接著挖坑。
好不容易閑下來,不用為了朝堂和軍事上砍人而操心的崇禎皇帝再壹次把目光盯向了大明的內部問題。
從整個大明唱涼涼的過程來看,除了最要命的小冰河天災之外,剩下主要的問題就那麽幾個。
壹個是藩王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基本上也不是什麽問題了。
隨著往海外遷移藩王和百姓們的進度壹點點兒執行,空出來的大片土地和大量新空出來的崗位,已經足以讓大明的日子好過上壹半了。
各地的叛亂和關外的建奴就更不是問題了——各地的叛亂是因為沒有吃的才造反,崇禎皇帝登基之後基本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至於建奴,現在殘余的建奴倒是有不少,可是眼下都在奴爾幹都司那邊跟毛奴們死磕呢,哪兒還有膽子南望大明?
除去了這幾個老大難的問題之外,剩下的也就是科舉這方面的問題了。
哪怕是崇禎皇帝之前已經通過朝堂上面的討論,把秀才到進士的各項優待都給壹減再減也是壹樣,屬於治標不治本。
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大明朝的人口基數太大!
不同於原本歷史上經過叛亂和建奴大清洗過後只剩下了幾千萬人口,現在的大明人口基數已經奔著兩億大關去了。
而崇禎皇帝之前就重新搞出來的社學,也在這壹點上給了崇禎皇帝重重的壹擊。
兩億人口的基數,哪怕是只有四分之壹的適齡兒童,那就是足足八千萬。
這八千萬裏面就算是只有百分之壹的兒童能取得秀才功名,那也足足有八百萬,再到舉人,估計也得有個壹百萬左右。
以壹個舉人給五十畝優待田來計算,壹百萬乘以五十畝,可不就是五千萬畝?
換算壹下,那可就足足有三萬多平方公裏的面積了。
如果說三萬多平方公裏的概念不明確,那麽用兩個成都市的面積來比喻,是不是簡單的多了?
要知道,後世那十個國土面積排在最後十名的小國加起來都沒有三萬平方公裏!
大明倒是不差這麽點兒地方,算是奴爾幹都司還有新明鳥,就是再來幾個三萬平方公裏也不是什麽問題。
問題在於,不僅僅是這些地沒有稅收,而是大明的人口始終處於壹個正增長的情況。
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是兩億,到了崇禎三十年又該是多少?崇禎五十年呢?
人口的正增長就意味著適齡的兒童會增多,強制性的社學就保證了大明的讀書人也在不斷增多。
現在只需要考慮壹百萬舉人的問題,等再過上幾十年呢?再過上壹兩百年呢?
真要是有幾千萬的舉人出現,大明朝不用幹別的了,光合計著怎麽安撫這些舉人就夠要命的——難道指望後世子孫個個都是跟自己壹樣的平頭哥?
反正不管怎麽說,這事兒得有個解決辦法才行,要不然留下這麽大個爛攤子給後人,估計後人會跟自己罵朱重八壹樣來罵自己。
除了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之外,還有現在社學和縣學乃至於國子監的問題,也讓人頭疼不已。
現在大明的社學,往好聽了說跟後世的小學差不多,往壞了說,其實也沒比幼兒園強哪兒去,甚至於還不如幼兒園。
就連再往上面的縣學乃至於國子監,其實在崇禎皇帝看來也是差不多——子曰詩雲教的很到位,至於算學、律法、格物,這些學問基本上都等於零。
更多的,還是靠著學子們在攻讀詩書之余的閑暇時間自己去學習。
這樣兒不行啊,後世的那些個孩子們可都是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語文數學,初中開始更是增加了物理化學。
至於什麽英語壹類的玩意,崇禎皇帝表示無所謂——這年頭,大明才是世界的爸爸,大明的語言就是世界的通用語言。
不信的話,大可以找梅加瓦那樣兒的土著們問壹下,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麽意見。
想了想,崇禎皇帝還是命人把溫體仁和孟紹虞等人都給傳進了宮中。
想要對社學和這些舉人進士們的優待下手,少不得要跟這些大臣們商量壹下。
覲見之禮完畢,又聽完崇禎皇帝說的這些事兒之後,溫體仁等人就陷入了深深的蛋疼。
幾年?這才剛剛過去了幾年的時間?
距離上次把秀才們的優待田給取消,舉人們的優待田降到了五十畝之後,現在又要開始搞事情了?
斟酌了半晌之後,溫體仁才躬身道:“敢問陛下,陛下的意思是先從優待田入手,還是先從社學入手?”
溫體仁也不敢再跟崇禎皇帝打什麽啞謎了——這種壹個不好就會搞的江山動蕩的事兒,還是敞開了來說比較好。
崇禎皇帝則是極為痛快的就把球給踢回給了溫體仁:“那依溫愛卿的意思呢?”
溫體仁斟酌著道:“啟奏陛下,臣以為此事牽連甚廣,遠非壹日之功,倒不如從長計議?”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道:“朕也知道此事非壹日之功,這不便找眾位愛卿前來商議麽?”
說完之後,崇禎皇帝又微微扭頭,吩咐道:“命人去告訴皇後她們,朕今天不和她們壹起用膳了。
還有,讓禦膳房去準備些飯菜,今兒個就留眾位愛卿陪朕壹起吃頓便飯。”
王承恩自然是躬身應了,回頭吩咐人去準備,剩下的溫體仁等人則是更加的蛋疼。
崇禎皇帝請客吃飯的次數不多,但是每壹次都很讓人頭疼。
反正根據溫體仁的經驗來判斷,今天這事兒不說出個壹二三四五來,估計事情就不算完。
然而自己這些人除了留下來吃這頓飯,剩下的又能有什麽辦法?難道說自己家裏已經把飯菜做好了,要回去吃飯?
皇帝請客吃飯,別說是家裏已經把飯菜做好了,就是家裏著火了也得當不知道,強撐著把飯吃完才行!
更坑的是,崇禎皇帝只是命人通知禦膳房去準備,這飯食壹時半會兒的還上不來——這個時間段不就是讓自己這些人想辦法出主意的?
總之就是頭疼。
然而頭疼歸頭疼,這事兒該辦的還是得辦,要不然的話,崇禎皇帝的板子落下來,這老胳膊老腿的,誰能受得住?
謝完恩之後,溫體仁便將目光轉向了孟紹虞:“孟大人對於社學之事是如何看待的?”
孟紹虞沈吟道:“若是在社學之中增加算學和大明律,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增加之後又該如何呢?科舉之時要不要考?那進士科和明律科、明算科,又該怎麽區分?
以此為例,若是縣學之中再增加了格物的內容,那以後的格物科又該如何與進士科區分?
人力有時而窮,學子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若是在進士科之中增加明算、明律、格物,則科舉之路憑空難了萬倍。”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卻沒有說話,只是待著孟紹虞繼續說下去。
後世確實就存在這種情況——哪怕是到了大學本科,別管是用到用不到的內容,總會學上壹大堆,倒是專科院校會少很多的內容。
比如微積分這種玩意,平時買個菜買個煙什麽的,他也用不上這東西啊。
還有英語,只要是不打算出國留學,很多人壹輩子都用不了幾回這東西。
然而說這些東西壹點兒的鳥用都沒有,那就純屬扯蛋了——本科的意義就是大面積培養通用型的人才,然後由研究生時開始再針對人才走向進行細分。
可是像這種事兒吧,自己知道歸知道,卻沒有什麽鳥用。
自己壹個程序猿能解決掉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早他娘的混成國級副國級的人物了,最次也得是個高官的,還至於苦逼的寫代碼?
眼下這種情況,倒不如好好的聽聽孟紹虞這種在朝堂上面打混了多少年的老狐貍有什麽高見。
沈吟了壹會兒後,孟紹虞才接著道:“倒不如先從社學之中增加明算與明律的內容,只做為秀才的考題,不用於舉人。
至於秀才之後,便是縣學之中的事兒了,到時候可以在縣學和府學之中增加格物,明算與明律三科,由得學子們自己選擇。”
溫體仁撫須道:“那孟大人的意思,可是舉人之後便要選擇自己應考的科目?”
孟紹虞點頭道:“正是如此。舉人考進士乃是人生之大事,壹如前幾年之明算科與格物科,其實考題多有簡單放水之嫌。”
崇禎皇帝也點頭道:“明算與格物科的考題確實簡單了些,選出來的進士們入了皇家學院之後也不是很合用,還要跟著學習壹段時間才行。
孟愛卿的提議倒不失為壹個好辦法,由舉人之前便定下了自己想要參與科舉的方向,也不至於浪費掉太多的時間,更可以在自己科舉方向上面多多深入壹些。”
孟紹虞躬身道:“微臣只是壹點淺薄之見,當不得陛下如此誇獎。”
崇禎皇帝則是呵呵笑道:“孟愛卿既然提出來辦法,那麽便可以此為據,繼續討論嘛,總比朕自己壹個人亂想要強的多不是?”
溫體仁點了點頭,表示了自己同樣贊同崇禎皇帝的說法後才開口道:“孟大人的提議倒也不差。只是這些學子們從舉人之時便進行了細分,是不是太過晚了壹些?”
孟紹虞拱手道:“確實有這個問題。只是再早的話,便是從秀才之時或者更早便進行細分,學子們所涉獵的東西未免太少了些?”
溫體仁點了點頭後,便轉向崇禎皇帝道:“陛下,若依孟大人之言倒無不可,只是這舉人的數量問題,便成了接下來的大問題了。”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道:“朕也是如此考慮。我大明今年有壹百萬的舉人,明年便會有二百萬,十年之後呢?是不是會有壹千萬?
到時候,我大明又何來這許多的土地分給這些舉人?若是壹定要分,勢必會侵占百姓之田,到時又如何是好?”
郭允厚卻是拱手道:“啟奏陛下,微臣倒是有點兒想法。”
崇禎皇帝呵呵笑道:“郭愛卿有話不妨直說。”
郭允厚道:“啟奏陛下,太祖立國之初,便定下了對於讀書人的優待之政,比如這田地不納稅便在其中。
臣以為,秀才與舉人多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書生,太祖之意也多半是為了讓這些秀才舉人可以安心讀書而無後顧之憂。
然則舉人得中進士之後,便為官身,開始領國朝俸祿,便是失了這田地不納稅的優待,也不影響生計?”
郭允厚的話壹出口,崇禎皇帝心中就是壹喜,溫體仁和孟紹虞的臉色可就不怎麽好看了。
按照郭允厚的意思,那就是要等著舉人得中進士之後收回這些優待田,該納稅的還得壹樣納稅,該怎麽著的還得怎麽著。
要是這麽算起來的話,那取消秀才的優待田又所謂何來?豈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壹舉?
修煉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
溫體仁和郭允厚的臉色好看不好看,崇禎皇帝並不是太在意——左右都是折騰,與其讓這些鬧心事兒折騰大明,還不如自己這個皇帝折騰他們這些大臣呢。
想了想,崇禎皇帝便開口道:“朕記得當初取消了秀才們的優待田時,天下物議紛紛,有許多人都在說朕刻薄寡恩。”
揮了揮手,止住了想要開口辯解的溫體仁等人後,崇禎皇帝幹脆站起身來,踱著步子道:“其實說起來也沒有錯,對比歷代先皇,朕確實刻薄了些。
可是,朕沒有法子啊。自天啟年間到崇禎十三年,甚至於往上可以追溯到嘉靖年間,這哪壹年沒出過天災?
郭愛卿是戶部尚書,對於此事是最有發言權的——往年國庫中可有結余?”
郭允厚躬身道:“啟奏陛下,自嘉靖年至崇禎四年以前,國庫之中從未有過結余,甚至於不時虧空。
自崇禎五年以後,國庫之中只能算是略有節余,然則每年節余也不過是幾百萬兩而已。”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道:“眾位愛卿都聽到了吧?不時虧空,略有節余!都說大明富有四海,可是這銀子呢?”
崇禎皇帝的話壹出口,溫體仁便壹起低下了頭,眼觀鼻鼻觀心,不予置否。
天啟七年之前,國庫之中確實沒有多少結余,虧空之事倒也正常——可是天啟之年之後再說這種屁話,您真的不覺著虧心?
要說國庫沒剩下多少銀子,這倒是事實,可是這銀子都哪兒去了?
征遼,征韃靼,征呂宋和爪哇,征朵甘思和烏思藏,沒完沒了的遷移百姓實邊,還有社學,哪壹樣不要銀子?
光是壹個鹽政,因為您老人家定價五文錢壹斤的政策,國庫得拿多少銀子去補貼?
如果不是因為收了商稅之後又開了海禁,還有各地軍隊對外征戰時不停的搜刮,國庫裏面別說什麽結余了,不虧空個幾千萬幾萬萬兩,那都是太祖爺顯靈!
再者說了,就算是國庫裏面沒多少結余的銀子,您老人家的內帑裏面可是有不少的吧?
每年的福壽膏還有什麽鹽油壹類的進賬,可都是進了您老人家的內帑,根本就沒往國庫裏面送過壹文錢!
崇禎皇帝顯然也知道這些——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崇禎皇帝的臉色都沒有變壹下。
內帑的銀子怎麽了?
朕是不是有這麽壹大家人要養?大小老婆好幾個,兒子女兒也好幾個,不都得花銀子?
還有每年動不動就給百姓們壹些賞賜,這些不需要花銀子的?
更別提還有皇家學院這麽個饕餮壹樣的吞金巨獸——剛剛過去的崇禎十二年壹年的時間裏,皇家學院裏面就扔進去了兩千多萬兩的白銀!
朕的內帑也沒有余錢,愛咋咋滴!
厚著臉皮嘿嘿笑了兩聲後,崇禎皇帝才開口道:“朕的內帑之中,倒不能說是沒有壹點兒的結余,但是皇家學院之中花費頗多,內帑如今已是備感吃力,朕正合計著,是不是將皇家學院撥到戶部之下。”
郭允厚老臉壹黑,躬身道:“啟奏陛下,國庫之中雖有些結余,然則無力供應皇家學院,望陛下三思。”
溫體仁也趕忙躬身附和道:“陛下三思。”
別人不知道皇家學院有多麽能燒銀子,但是溫體仁和郭允厚卻是知道的壹清二楚。
哪怕是平時裏沒怎麽去過皇家學院,更不知道皇家學院到底燒掉了多少銀子,但是光憑著皇家學院的規模和人員編制也能大概的猜出來壹些。
讓國庫接手皇家學院這麽個吞金巨獸,然後還不能對皇家學院指手畫腳,豈不是等於給自己找了壹群活祖宗?這不是有毛病是什麽?
溫體仁覺得自己和郭允厚再傻也絕不可能傻到這個份上。
崇禎皇帝則是頗為遺憾的道:“罷了,皇家學院不劃到戶部,還是歸於少府吧。
至於方才郭愛卿所說的,朕倒是有些想法,幾位愛卿不妨替朕參詳壹番。
自童生而始,至進士而止,依童生、秀才、舉人而劃分三等,壹應優待田畝盡數收回,只是每月按各等不同,給予相應數量的錢糧補貼,如何?”
……
溫體仁和郭允厚皆是無語——論到搞事情,沒有比這位爺再擅長的人了!
如果單純的從收回優待田這條來說,那麽天下間的童生和秀才肯定沒有什麽意見,因為這些人本來就已經沒有了優待。
但是還保留了壹定數量優待田的進士們肯定就會不願意,甚至於反對了。
畢竟,五十畝優待田壹年省下來的銀子再少,那也是實打實的銀子不是?
然而崇禎皇帝卻又拉上了童生和秀才。
大明的讀書人是挺多的,尤其是社學恢復了之後,讀書人就更多了。
對比起每三年才科舉出來的進士來說,舉人的數量無疑又多了好幾倍,到了童生和秀才的數量,可能就是進士的幾十倍甚至於幾百倍了。
至於說原本大明就給糧食和銀子的廩膳生員,壹共才有多少?
依大明制度限制,廩膳生員的名額是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鬥,每年發廩餼銀四兩。
剩下的人可就是毛都沒有壹根了,別管是府學還是縣學,壹文錢的補貼都拿不到。
拉上這些人壹起,給他們壹點點兒的好處,這些已經沒有優待的家夥們在得到了所謂補貼銀子之後,會做出什麽樣兒的選擇自然就很明顯了。
反正自己沒有優待田,看著別人有,本身就是壹件極為難受的事情——科舉也是有名額限制的,不是人人都能考得中!
崇禎皇帝也正是基於這壹點,才決定壹次性的廢除掉所有生員們的優待田政策。
溫體仁和郭允厚顯然也明白這壹點。
郭允厚當下便躬身道:“啟奏陛下,若是全部取消優待田倒也沒什麽,只是這所有生員都給予錢糧補貼?”
崇禎皇帝道:“當然不可能壹直就這麽給下去,否則若是有安於現狀之輩,中了舉人之後便不再考舉,又當如何?或者反復考舉而不中者,又當如何?”
這是壹個很要命的問題。
以後的讀書人肯定會越來越多,到時候什麽舉人秀才都會變得不值錢。
就像後世壹樣,八十年代的大學生都包分配,壹進入大學就是國家在編幹部的身份。
二十年後呢?
大學生算個毛線?碩士生都抖不起來了,還指望大學生能抖壹下?
醒醒!天還沒黑!
溫體仁拱手道:“啟奏陛下,不若限制秀才和舉人等獲得廩食銀子的時間?三年不中者,便不再發放?”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道:“眾位愛卿回去後可以好生商議下此事。要給與讀書人壹定的優待,但是卻不能太過。”
商議到這般地步,基本上算是對大明以後的科舉和教育定下了壹個基調。
首先,從社學開始就會增加算學和明律的內容,到縣學時就增加了格物的內容。
同時,對於童生和秀才還有舉人等都算是有了壹個大概的處理方案——分級別給糧食和銀子,收回壹切優待田。
溫體仁等人吃完壹頓不知道什麽味道的禦膳便告辭出宮去了,開始琢磨著怎麽把這事兒給落到實處——大明這麽大,這種事兒直接壹刀子下去,不鬧出亂子來才怪!
崇禎皇帝可以任性,可以無視壹切的下達旨意,但是自己這些官員們可就不行了。
崇禎皇帝任性的資本在於他老人家手裏刀子夠硬,自己這些打工仔手裏可沒有刀子,不光幹活還得頂著罵名。
……
溫體仁等人告辭以後,崇禎皇帝便打發馬石把東廠番子們給撒了出去。
這麽重要的事兒,崇禎皇帝也是極為關心的,自然更希望聽到士林裏面的動態和反應。
真要有人敢作死,也好提前應對。
但是匆匆忙忙而來的許顯純卻帶來了壹個讓崇禎皇帝比較開心的消息。
就像後世太宗所說的那樣,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阿敏和莽古爾泰這兩個蟎奸在崇禎皇帝的手下確實足夠盡心盡力,辦起事兒來足夠的快速穩當。
反正這兩個家夥自從接觸了夏額哲以後,腦子裏面的思想都已經有不同程度的跑偏——為大明崇禎皇帝陛下盡忠是為人臣子的本份!
在這種思想下,這兩個家夥不光沒有把別人的命當回事兒,連同族正藍、鑲藍兩旗士卒們的命也沒當回事兒。
再加上五軍都督府給這兩個家夥提供了足夠的火炮和彈藥,阿敏和莽古爾泰已經成功的拿下了葉爾羌和亦力把裏,配合著土默特部壹起壓向了土魯番。
按照所有的進度來看,這兩個家夥應該可以在崇禎十三年的秋天來到之前就把土魯番給幹掉,徹底並入大明。
眼下從最基本的地圖上面來看,李白的老家蔥嶺地區已經徹底歸屬於大明所有,李白再也不用考慮什麽護照通行證壹類的問題了。
至於現在就把消息送到了崇禎皇帝手裏,壹是因為這種軍事進度必須要上報給皇帝和五軍都督府的原因,再就是因為百姓和官員的問題。
葉爾羌和亦力把裏的面積不小,上面的蠻子也基本上是殺的殺,抓的抓,這兩個地區現在基本上已經成了無人區,再劃分出幾個州府,遷移個幾十萬的百姓完全沒有問題。
面對著這種情況,崇禎皇帝也開始頭疼了——這人就沒有夠用的時候!
大明內部的鐵路修建在占用著大量的人手,從這些人裏面分壹部分去葉爾羌和亦力把裏,勢必就會影響到鐵路的修建進度。
而不抽調人手過去,這兩個被新打下來的地盤就等於是兩個無人區,根本就是鳥用沒有!
剛剛出宮不久的溫體仁和郭允厚直接就壹臉懵逼的被喊了回來,商議葉爾羌和亦力把裏的事兒。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養著這些個大臣是幹什麽的?不就是讓他們出主意背黑鍋的!
郭允厚蛋疼萬分的躬身道:“陛下,是不是讓阿敏和莽古爾泰那邊緩壹緩?這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遠的跟不上新占地區的擴張速度?”
崇禎皇帝沈吟著道:“縱然此刻下旨給他二人,這葉爾羌和亦力把裏也已經占了下來,沒有百姓在這兩個地方,那這兩個地方到底能不能算我大明的?”
想了想,崇禎皇帝又扭頭吩咐道:“去傳成國公和英國公過來見朕。”
王承恩躬身應了之後,崇禎皇帝才又接著道:“先移衛所過去吧,在葉爾羌和亦力把裏設置幾個屯墾衛所,然後再遷移百姓。
只是遷移多少百姓,這其中又需要多少的官員和小吏,就需要溫愛卿回去後跟吏部仔細討論了。”
溫體仁躬身道:“陛下,前番南方之事已經抽調了大明的官員,現在吏部之中估計也是無人可用了吧?”
崇禎皇帝道:“朕也知道現在無人可用,不是還有些積年老吏麽?再開壹次恩科,從這些積年老吏之中選拔知縣及以下的官員,再從其他州府抽調合適的人手過去充當更高壹級的官員便是了。”
崇禎皇帝頭壹次感覺到了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
自從自己登基之後,地盤占了不少,恩科也開了不少次,然而合適的官員總是不夠用!
甚至於,現在連百姓都不夠用!
從來都是朝廷頭疼人口太多地太少,到了崇禎皇帝這裏完全就反過來了,新增人口的速度趕不上占地盤的速度!
簡直就是亙古未有之奇聞!
郭允厚卻躬身道:“陛下,番王們置換封地到海外,百姓們是不是也可以置換土地到葉爾羌等地?
無論是奴爾幹都司也好,還是葉爾羌等地也好,若是沒有我大明百姓,便算不得我大明之地。
然則正所謂天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倘若翻倍不足以引誘百姓前往,那麽再翻壹倍又如何?”
崇禎皇帝嗯了壹聲,卻是沒有立即回答郭允厚的話,而是低頭合計了起來。
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