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歷史的底稿 by 張鳴
2018-5-26 06:02
有兵便是草頭王
做官要做帶兵的官,這話是譚延ND064發明的。只是,盡管譚延ND064從來不做空頭的省長或者督軍,盡量掛上些司令、軍長之類的兵頭銜,但由於自家是個純粹的文人,而且心慈手軟,所以壹直也做不成名副其 實的軍閥,當然也就抖不起武夫的威風。可是,有些純粹的武人,壹旦混上去了,官做大了,名義上帶的兵更多了,但醒過味來,卻發現自己其實壹個兵也沒有,段祺瑞的例子是壹個典型。在北洋系統,除了他的主公袁世凱 ,大概資格、位置沒有超過他的,雖說位列北洋三傑龍、虎、狗的第二,但實際的地位卻是公認的老大。北洋軍閥將官如毛,絕大多數都是他的門下。袁世凱在練北洋軍的時候,他是最早的統制(師長);袁世凱做了民國的 大總統,他是最有實權的陸軍總長;袁世凱死後,他成了民國總理。雖說張勛復辟其實是他壹手導演的活劇,無非是借此驅趕跟他不和的總統黎元洪,可是當他打算再驅張勛,“再造共和”的時候,發現自己手裏居然沒有可 供調遣的壹兵壹卒。沒辦法,只好收買第八師師長李長泰的小老婆,用枕邊風吹動了壹個師,然後再以許願封官的方式說動了第三師師長曹錕,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雖然不在任,但仍能控制這個旅),才馬廠誓師, 殺回北京。再次掌控北京政權之後,馬上借參戰(參加第壹次世界大戰)之機,編練屬於自己的參戰軍,這才算有了所謂皖系的核心武力。
位列北洋三傑末尾的馮國璋,在這方面比段祺瑞要強。袁世凱死的時候,他坐鎮南京,後來做副總統,依然在南京遙領,就是不肯跟他的部隊分開。黎元洪下臺,他以副總統接班做總統,實在沒法再賴在南京,上任卻帶 著壹萬多人的前禦林軍,上任後改編成兩個師,還是由總統親自統率。甚至馮下臺之後,這兩個師依然屬於他的私產,由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兩師交由前總統馮國璋統帶。
春秋戰國是民為邦本,軍閥時代則是兵為將本。山西王閻錫山說得最明白,沒飯吃,寧肯餓死老百姓,不能餓死壹個兵。兵對於軍閥,就是孫悟空的金箍棒,賈寶玉的通靈寶玉,玉丟了,棒沒得弄了,也就神氣不起來了 ,甚至連性命都不保,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冒出個仇家,敲掉妳的腦袋。孫傳芳、張宗昌就是這麽死掉的,那些替父報仇的人,到底是什麽來路,其實誰也說不清。
不過,跟自己帶的兵牢牢捆在壹起的將軍,無論在什麽時代,都只能是軍閥;只聽從個人的軍隊,無論裝備多麽先進,也都只能是前現代的私軍;僅僅靠軍隊才能維持的政權,也只能是軍閥政權。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將 要受到彈劾的時候,黑格將軍說,調兩個師來,守衛白宮。尼克松說,在刺刀圍繞下,是做不成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的。但是在第壹次建立共和國的中國,總統必須帶兩個師自隨,否則,就是個空頭總統。當然,這樣的總統, 其實跟那些割據地方的大小軍頭沒什麽兩樣,都是草頭王而已。
雙槍兵與雙槍將
說歷史的書在談及軍閥的時候,雙槍兵和雙槍將永遠是個能逗起興致的話題。所謂的雙槍,就是壹根步槍(或者別的什麽槍)再加壹根煙槍,意指那些抽大煙的軍人們的“裝備”。比較起來,按比率而言,在軍閥的隊伍 裏面,雙槍將的比例要比雙槍兵高,即使在那些士兵沒有抽大煙習慣的軍隊裏,軍官也不乏癮君子。生活稍微好壹點,就要抽大煙,這是當時的風俗。北京的小富之家,每每鼓勵孩子熏壹口,說是可以讓孩子踏實,不招事兒 。那時,人們管鴉片叫芙蓉膏、福壽膏,可見其社會聲譽並不像我們今天想像的那麽差。同樣,雙槍兵的產生,也跟風俗有關。那個時候,西南和西北地區盛產煙土(論品質,西南的煙土優於西北),統治的軍閥,為了多收 稅,鼓勵甚至強迫農民種罌粟,而農民為了提高商品率,也多半樂於種植。種得多了,又沒有人禁,價錢也就降下來了,誰都抽得起,抽大煙就跟近日吸煙卷壹樣了。在西南和西北地方,實際上社會各界,上下層人士都在抽 ,多少文人的回憶都提到,到了西南,轎夫和腳夫,路上休息時,首先做的事情是抽煙,飯吃不吃倒在其次。由於鴉片這種東西,壹沾就上癮,跟飯和鹽壹樣,離不開。所以,鴉片的種植,也就成為農民的壹種對經濟作物的 追求,不斷地可以生利(當然大頭還是讓掌權的軍閥收去了),維持生計。鄂豫皖的紅軍到了川北,發現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兵源可以補充,當地的農民無論貧富,凡是男性個個都是煙鬼,最後只好變通壹下,找那些煙癮小壹點 的,弄進來再戒,實在不行,只好找女人來頂(下層百姓,女性抽煙者很少),所以,紅軍四方面軍才有那麽多的女兵。
那個時候,抽大煙實際上是種文化,跟我們的飲食壹樣,不僅有“食”的內容及形式的講究,而且有器皿的追求(煙槍、煙具),還有吸食環境的建設。稍微講究點的家庭,待客之具,少不了煙槍若幹,煙槍的檔次,代 表著家庭的地位。達官貴人,吃花酒是交際,但真正談事,必須躉進密室,伴著煙槍來。雛妓學生意,首先不是學唱,而是學如何燒煙,燒煙炮也是名妓色藝中“藝”的內容之壹。那些將這毒物輸入中國的老外,居然把小腳 、辮子和煙槍同列為中國人的象征,反復展出。可恨固然可恨,但扣去源頭不論,其實倒也不算冤枉,世界上抽鴉片的人多了,緬甸、印度比我們都早,為什麽人家就沒有發展出如此雅俗共賞的壹套文化來?
軍人也是人,逃不出食文化和煙文化的習染。漫說士兵,就是那些當日懷著壹腔救國之誌,留學日本回來的士官生,回國之後,過不了多久也開始噴雲吐霧,士兵自然也就拿煙炮當幹糧了。那個時候發軍餉,經常是半為 大洋半為煙土,沒有大洋,光是煙土也無不可,士兵也跟擡轎子的苦力壹樣,不吃飯行,不抽煙不行。仗打敗了,交槍可以,交煙槍不行。
按雲南軍閥龍雲的公子(也是龍雲的愛將)龍繩武的說法,抽大煙,對部隊的戰鬥力其實影響不大。過足了癮,打仗特別瘋,如果戰鬥正在進行中,士兵也知道不打完抽不上煙,所以往往會拼命地打。另外壹個好處就是 ,抽煙可以治病,西南地區,煙瘴之地,各種病特多,抽煙人在這方面感覺好得多。
龍公子是法國聖西爾軍校的畢業生,可是在大煙問題上,卻不按操典說話,其實抽煙對士兵的戰鬥力還是有影響的。雖然抽大煙跟吸食(註射)海洛因不壹樣,但也是吸毒,只不過對身體毒害的過程要慢壹些。不錯,壹 般的頭痛腦熱,癮君子是不得的,在軍隊裏有了病,同僚們首選的方法是勸妳吸煙,不分官兵都是如此。但用鴉片來治病,在當時的條件下,治死的也很多,特別是當患痢疾的時候,用鴉片治,壹治壹個死。懸賞煙土五兩, 固然可以激勵士兵沖鋒,但定期的煙癮發作,畢竟是雙槍兵的阿喀琉斯之踵,只要對方了解了行情,在癮發或者過癮的時候攻擊,部隊多半是要崩潰的。紅軍四方面軍入川總是打勝仗,跟摸清了川軍的煙癮規律不無關系,這 壹點,看看徐向前的回憶錄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