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國

莊不周

歷史軍事

初平二年,秋,廬江舒城。 孫策忽然翻身坐起,空洞的眼神瞪著被晨曦照白的窗棱,壹動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493章 清白

策行三國 by 莊不周

2019-5-17 15:01

 王允嘴裏突然發出急促的喘息聲,正側耳傾聽外面說話的王定轉頭壹看,見王允不知什麽時候睜開了眼睛,正試圖坐起來,只是力有不逮,搖搖欲倒。⌒菠§蘿§小⌒說他咬著牙,努力堅持著,原本灰敗的臉漲得紅通。
  王定連忙上前扶住王允,又沖著外面喊了壹嗓子。王蓋等人飛奔而來,幾步搶到床前,看著突然精神起來的王允,對視壹眼,都從對方眼神看出了不安,不約而同的跪倒在床前。
  “彥雲,妳……過來。”王允指指王淩。
  王淩連忙走到王允床邊。王允握住王淩的手。雖然天氣悶熱,但王允的手卻很冷,王淩很自然的想到了蛇。他在南山時見過這種讓人生畏的生物,感覺非常不好。
  “袁本初是不是……死了?”
  王淩眨著眼睛,欲言又止。王允苦笑道:“我剛剛夢到他了,他渾身是血,和袁隗、袁基壹樣。他不敢壹個人上路,要等我壹起。呵呵,臨事而懼,外勇內怯,他這毛病壹輩子也沒改掉,死了依然如此。”
  王淩等人臉色大變,都覺得背後陰森森的。袁氏被誅,他們對背後的原委都壹清二楚。
  “彥雲,我王氏子弟雖然都通曉武藝,卻以妳最為突出,本想找機會安排妳領軍,可惜……”王允頓了頓,喘了幾口氣。王蓋連忙取過水,遞到王允嘴邊。王允喝了兩口,將王蓋的手推開,眼睛盯著王淩。“天子偏安,袁氏中途而廢,‘風雨漂搖,維音嘵嘵’,天下大亂在即,儒生無益於事,能平天下者唯兵強馬壯耳。妳既在天子左右,當助天子平天下,興太平,切不可見利忘義,違背本心。豈不聞聖人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王淩心有同感,下意識地點了點頭。“叔父放心,我壹定謹遵守叔父教誨。”
  王允又轉身看向王蓋等人,目光從四人臉上壹壹掃過,帶著些許不舍。“天子聰慧,又有荀文若輔佐,若上蒼護佑,不失為中興之主。爾等雖不如彥雲,卻也不可妄自菲薄,當為蒼生盡綿薄之力。文為案牘之吏,武為執戟之卒,不可有畏難之心,茍且之意,違此言者,非我王氏子弟。”
  “喏。”王蓋等人心中清楚,這大概就是王允的遺言了,紛紛拜倒,痛哭失聲。
  王允籲了壹口氣。“取紙筆來,我當上書天子。”
  “阿翁……”
  王允擡起手,打斷了王蓋,淒然壹笑。“大丈夫直道而行,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事雖不成,我問心無愧,臨行自陳,不使腐儒汙我清白。”
  王蓋還待再說,王淩卻明白了王允的意思,示意王晨速取紙筆來。王淩上書天子並不是要請罪,他是要自己給自己作史,不讓別人有抹黑他的機會。蔡邕在襄陽著史,仰仗孫策供養,以後寫到王允肯定沒什麽好話。王允留下這篇自陳,按例會在宮中留檔,將來蔡邕著史,總不能偏離太遠。就算蔡邕視而不見,他們也可以將這篇文章流布天下,自證清白。
  王晨取來紙筆,交給王蓋。王蓋端身而坐,秉筆撫紙,恭聽王允口述。
  王允出了壹會兒神,腦海中浮現起自己的青春歲月,壹幕幕清晰無比。他神情漸漸平靜下來,就連原本渾濁的眼睛都變得明亮了幾分,灰暗的臉上散發著自信的光芒。“臣允,太原祁縣壹鄙人也。幼承家訓,五歲誦詩書,習灑掃。八歲入小學,誦聖人之言,受籩豆之教……”
  ——
  韓遂輕輕放下孫策的親筆信,又接過蔣幹遞過來的禮單,瞟了壹眼,也放在案上,曲指輕叩。
  “孫將軍好大的手筆。壹千套軍械,兩百套馬鎧,這麽貴重的禮物,我如何承受得起。”
  韓遂臉色很平靜,平靜得有些不正常,讓蔣幹心裏很沒底。蔣幹苦笑道:“將軍,禮物再重,也無法彌補孫將軍的懊悔之情。孫將軍與令郎壹見如故,引為知己,令郎臨陣殞身,孫將軍如折手足,痛不可當,與當初聞三弟噩耗壹般無二,當日便息戰求和,贖回令郎遺體收斂……”
  蔣幹把事情的經過說了壹遍。他原本在河東,正與賈詡商談合作的事,韓銀陣亡之後,孫策立刻派人寫了壹份詳細的報告送到河東,又附了壹封親筆信,讓他趕到長安來壹趟,向韓銀當面解釋這件事。他知道這件事非同小可,處理不好會影響孫策的整體戰略,所以立刻向賈詡辭行,星夜兼程趕到長安,拜見韓遂。他要成為第壹個向韓遂通報這個消息的人,不給任何人可趁之機。
  韓遂低著頭,過了好壹會兒才慢慢擡起頭,他雙眼通紅,臉上全是淚痕。蔣幹看在眼中,這才松了壹口氣。韓遂傷心才正常,長子死了哪有不傷心的,如果不傷心,那只能說明壹個問題,他不肯接受孫策的歉意。傷心了,落淚了,說明他的心結打開了,承認了事實。
  韓遂取出手巾,擦了擦臉,啞著嗓子說道:“子翼剛才說,孫將軍的三弟出了意外?”
  “哦,這件事說來話長。”蔣幹把孫翊的事說了壹遍。這是他路上就想好的說辭。心結唯心可解。上陣搏殺,傷亡在所難免,不管他是韓遂的兒子還是孫策的弟弟都有可能陣亡。孫策為了換回孫翊的遺體,釋放了刺殺他的何颙,卻不肯放回被何颙牽連的張邈。為了換回韓銀的遺體,他送回了韓荀。韓荀當然不能和何颙相比,但孫策因此放棄了圍殲袁紹的機會,這個代價不可謂不大。可以說,孫策沒有把韓銀當普通將領,而是和孫翊壹樣看待,韓銀的陣亡絕非孫策有意而為之,真是壹場意外。
  這壹點比任何厚重的禮物都重要。孫策不怕韓遂的報復,但他也不想平白無故的和韓遂結仇。
  “殺我兒的張郃是何等樣人?”
  “此人是河間鄚人,與名士張超是同族,家傳的武藝,河北有名的高手,家中部曲善使古戟,號為大戟士,被袁紹授以重任,作為親衛騎。令郎子義說將軍當年入京,袁紹無禮,壹直想尋袁紹的晦氣,孫將軍當時就提醒他註意這個張郃,苦勸不得,只得為令郎準備最好的軍械。唉,佳兵不祥,如果他沒有這麽做,也許令郎也不會出這樣的意外。孫將軍現在壹提起這件事就後悔莫及。”
  韓遂聽了,壹聲長嘆,心裏最後壹絲懷疑也煙消雲散。說來說去,都是韓銀自己作死,怨不得孫策,孫策能做的都做了。誰能想到韓銀會被自己的長矛殺死?除了佳兵不祥之外,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解釋。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